□晨報特派記者 邵麗蓉
  120年前的今天,甲午戰爭爆發,銘記進歷史的是戰敗的恥辱。而許多本該輝煌的造物,則因這場失敗流逝在歷史的河流中,比如旅順口這座昔日的“遠東第一軍港”,比如其中的“遠東第一大塢”。這座大塢,當時是為了修鎮遠艦,歷時十年而造。但在甲午一敗後,這座“遠東第一軍港”幾易其手,在日本、沙俄等手中輾轉達半個世紀之久……
  每年的甲午海戰祭,82歲的老船工楊萬里都會在大塢前徘徊,向後人講述百年來的修船故事。即便早已退休,他始終與這座大塢不離不棄。在老人的心裡,當年名震一時卻又不堪一擊的北洋水師離他很遠,但因“鎮遠艦”而生的旅順大塢卻承載著他一生的希冀。
  又逢甲午年,在兩個甲子之後甲午祭日來臨之前,老船工又站到大塢前,頂著刺眼的日光,開始講述百年軍船廠的往事。
  輝煌起點,曾經的遠東第一大塢
  老船工口中的大塢,就是旅順口軍港石船塢,坐落於大連遼南船廠。
  不言而喻,大塢好比船廠的心臟,工廠所有的工人、設備都圍著它轉。有了大塢,才有了旅順口這座城市的建立與發展。曾經有作家將大塢形容成旅順口的子宮,不只孕育出一個北洋海軍基地,也哺育了一座近代化小城。
  在老船工的指引下,記者走近大塢,這是一個長132米、寬36米、深12米的巨大的船形深槽,上寬下窄,全部由巨石砌成。整個塢身,按鎮遠艦尺寸量身定製。“當年清政府購買了鎮遠、定遠艦,可國內僅有四處泥塢或木塢,根本不能修理鐵甲艦,外國人譏笑中國‘有鳥無籠’,最終是李鴻章力排眾議,選擇旅順口作為北洋海軍的軍事基地。”說起眼前大塢的緣起,老船工顯得頗為自豪,畢竟在當時因這“遠東第一大塢”,旅順港擠名世界五大軍港之一。
  建塢工程技術難度大,歷時長達七年,於1890年11月“全工告竣”,用銀139萬兩。細看其塢身,由山東石島跨海運來的優質花崗岩條石砌築,並採用德國水泥無縫凝結,平整而堅實。以至於在之後的多次戰役中,大塢經歷槍林彈雨卻絲毫未損,堪稱19世紀的工業奇跡。
  查考李鴻章《驗收旅順船塢工程》奏摺,是這樣寫的:嗣後北洋海軍戰艦遇有損壞,均可就近入塢修理,無庸借助香港諸石塢。從此量力籌畫,逐漸擴充,將見北洋海軍規模,足以雄視一切……可見大塢是李鴻章的得意之作,也是北洋水師的雄起之本。
  記者採訪時,塢內正有一大一小兩艘艦艇在維修。雖然沒見到塢閘打開放水排水的情景,但透過老船工的眼睛,可以想象當時維修北洋水師艦隊的豪景:海水洶涌著奔入塢內,一扇歷史的閘門,被它轟然撞開,鐵甲軍艦帶著滿身的傷痕緩緩駛入,等待船工們的妙手回春……
  甲午悲歌,軍港一夜成煉獄
  當地人對大塢修船工這一工作充滿了嚮往,甚至如今還有一些修船工的手藝是從爺爺輩傳下來的。
  “據老一輩人回憶,船塢竣工後,進塢修理的第一艘艦船是馬尾船廠建造的蒸汽機鐵殼軍艦平遠號。此後北洋海軍的25艘艦船都在旅順船塢修理過。”說起修船的歷史,楊萬里有些傷感,“就是沒有修理過一艘凱旋而歸的艦艇。”
  對於一支艦隊來說,船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軍艦水下推進器維護、底部滲漏檢修及定期清理船底附著物、打船底防鏽漆、對軍艦定期保養等,都要在船塢中進行,否則就將影響艦艇的戰鬥力。
  船塢建成後僅4年,也就是120年前的今天,甲午戰爭的爆發讓大塢的抱負驟然凋零。日本人很快衝上了陸上防線,而固若金湯的亞洲第一大軍港,竟不能作一日之守,旦夕間落入敵手。說到這裡,老船工停頓了很久。當然,被刺痛的還有大塢。是年11月21日夜,日軍對旅順人民進行了血腥大屠殺,4天內近2萬人慘遭塗炭。“2萬人中,除了清軍,還有很多大塢的工人和家屬。屠殺後,日本人拆下了船甲板和修船的鐵桿,支起架子焚燒屍體。”那一慘幕,雖未親見,但已在每個大塢船工心中鑄成了鐵血烙印。
  之後,船塢又經歷了“三國干涉還遼”和沙俄強租,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1898年簽訂了25年的《旅大租地條約》,將旅順港作為俄國第二軍港,當時為了修理沙俄太平洋艦隊瓦良格號防護巡洋艦,對船塢進行了加長30米的改造,變成了現在的子彈形。
  記者在船塢歷史中讀到,在船廠130年曆史中,命運多舛的它先後經歷了甲午硝煙、日俄戰爭、日本統治、蘇軍接管。特別是在甲午戰爭之後,船廠不但成了日本的殖民工廠,還是日本侵華的後方基地。
  長達半個世紀,船塢是他國的要塞、別人的殖民地。即使是抗戰全面勝利後趕走了日本人,中蘇友好時期仍被蘇聯人接管了十年,由別國軍人站崗巡哨。在現在看來,船廠內有法國人建的、俄國人建的、日本人建的、蘇聯人建的廠房,雖格格不入,卻是歷史最好的憑吊。
  復興嬗變,從修船到造自己的艦艇
  楊萬里是1948年進廠。他從木匠學徒做起,修過蘇聯艦艇,還有大小各異的蘇聯漁船。
  1955年起,軍船廠回到中國人的懷抱,盼望了半輩子的工人們為自己海軍修船的願望得以實現。
  楊萬里在退休那天,把自己的工具鄭重地傳給他的徒弟。楊萬里希望,他的徒弟能把這些工具,再傳給他的徒弟。他希望他的工具,有朝一日能夠用來修理滿載喜悅、凱旋而歸的中國艦艇。
  楊老伯說,據更老一輩的工人回憶,日本人管理時期工廠里埋伏了特務,看哪個工人不順眼,就彙報給日本人抓起來鞭打審問。在其管理的40年間,日本在旅順開辦了幾所學校,將日語定為“國語”,要求旅順的孩子在學校都要學日語。“1944年我讀小學2年級,日本老師讓我認鐘錶的時間,規定用日語回答,我錯讀了,就被狠狠扇了兩個嘴巴子。”回憶那段不忍卒讀的歷史,老船工眼神中充滿了憤懣。
  到了蘇聯人接管時期,雖管理嚴格,但並不欺壓工人,表現好的還能評先進獲獎勵。記得當年旅順口糧食不夠吃,蘇聯人還給工人每人每月發50斤玉米,讓其他工廠的人煞是羡慕。
  但蘇聯人給的待遇再好,也比不上船廠回歸祖國的喜悅。從1955年起,軍船廠回到中國人的懷抱,盼望了半輩子的工人們為自己海軍修船的願望得以實現。
  1956年-1958年間,楊萬里先後修理了1000多噸的第一代南昌艦、從蘇聯購買的潛艇,還有向蘇聯購買的四艘驅逐艦長春、太原、撫順、鞍山。更讓老人家自豪的是,1958年軍船廠開始了造船生涯,從800噸以下的艦船,到護衛艦、獵潛艇等中小型船艇,再到導彈快艇、輕型護衛艦等戰鬥艦艇,老人與大塢一起見證了百年老廠的嬗變,也見證了中國海軍的成長。
  從昔日飽經滄桑的大石塢,到現代化海軍裝備保障修造船舶的總裝企業,這裡飛濺的焊花和拋灑的汗水,記錄著歲月的巨變。
  重新站在船塢之前,楊萬里總習慣挺一挺身子。他已退休多年,但他還是覺得從船廠里開進開出的船都是他的孩子。重新站在船塢之前,楊萬裡面朝東望,那裡的海波雖然仍未平靜,但他相信中國的艦艇能衛護那裡,因為這些艦艇裡面,有他的孩子。
  船塢大事記
  ●1890年11月6日,旅順船塢竣工。9日,交付使用。
  ●1894年11月22日,旅順淪陷後船塢先後落入日、俄、日侵略者之手。
  ●1945年8月日本投降,蘇聯紅軍接管船塢。
  ●1955年蘇軍撤出,旅順船塢重回祖國懷抱。  (原標題:“遠東第一大塢”,榮辱兩甲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f92zftj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